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心肌梗塞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溶栓治疗、介入手术、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脏康复等方式治疗。
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斑块破裂后可能诱发血小板聚集,进一步阻塞血流。控制血脂、血压是预防关键,需定期监测动脉硬化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急性期需尽快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行急诊PCI手术恢复血流。
冠状动脉异常收缩导致暂时性血流中断,常见于吸烟、压力过大人群。可能伴随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长期需避免诱因并使用钙拮抗剂。
持续高压状态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硬化进程。多数患者发病前有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通常表现为头晕、心悸等症状。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高血糖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障碍,增加斑块不稳定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可能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乏力、恶心。需严格控糖并监测心脏指标。
心肌梗塞后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戒烟并控制酒精;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正念呼吸。康复期应在心脏专科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恢复活动,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应急,出现胸闷气促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