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支原体感染主要由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环境因素和医源性感染等途径引起。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可通过多种方式侵入人体并引发感染。

1、飞沫传播:

支原体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这些含有病原体的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后,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在封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飞沫传播的风险显著增加。

2、密切接触:

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或进行亲密接触如接吻,都可能造成支原体传播。儿童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3、免疫力下降: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易感染支原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慢性疾病、营养不良或过度疲劳都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老年人、婴幼儿和孕妇也属于易感人群。

4、环境因素:

寒冷干燥的气候、空气污染、被动吸烟等环境因素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为支原体入侵创造条件。季节交替时,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常明显升高。

5、医源性感染:

在医院环境中,通过医疗器械如呼吸机、雾化器等设备可能造成支原体传播。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导致院内感染发生。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注意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以提高免疫力,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出现持续咳嗽、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在流行季节可考虑接种相关疫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