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由经血逆流、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及医源性种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卵巢、腹膜等部位形成异位病灶。这种机制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因,患者多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症状。腹腔镜检查可发现盆腔内典型的蓝色或褐色异位结节。
机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逆流的子宫内膜细胞,导致异位组织存活生长。这类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查可能显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或炎性因子水平升高。
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增高7-10倍,特定基因如GALNT13、WNT4的变异与疾病相关。家族聚集现象明显,同卵双胞胎共患率可达75%,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的作用。
雌激素水平过高刺激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孕激素抵抗导致异位组织难以萎缩。患者常见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等表现,超声检查可能显示卵巢巧克力囊肿。
剖宫产、子宫手术等操作可能将子宫内膜细胞直接移植到腹壁切口或盆腔器官。这类病灶通常出现在术后1-3年,形成与月经周期同步的疼痛性包块。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运动如瑜伽、游泳等温和锻炼,每周3-5次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饮食宜增加深海鱼、亚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红肉及反式脂肪摄入。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疼痛发作时可尝试局部热敷。定期妇科检查至关重要,尤其出现进行性痛经、性交痛或不孕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长期管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结合药物与生活方式调整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