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可能由饮食结构失衡、缺乏运动、肥胖、遗传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导致肝脏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清除受阻。建议减少红肉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运动不足会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同时降低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解。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有效改善血脂异常。
内脏脂肪过多会分泌大量游离脂肪酸,刺激肝脏合成更多极低密度脂蛋白,最终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肥胖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脂代谢紊乱。体重每减轻5-1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下降5-15%。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清除障碍。这类患者即使生活方式健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仍可能显著升高。基因检测可帮助确诊,需早期启动降脂药物治疗。
甲状腺激素不足会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同时减少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化。患者除血脂异常外,常伴有怕冷、乏力等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补充甲状腺激素后血脂多能恢复正常。
除上述干预措施外,建议戒烟限酒,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可适量摄入燕麦、豆制品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结合肠道胆固醇排出。定期进行血脂检测,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3-6个月后指标仍未达标,需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进行治疗,同时监测肝功能与肌酸激酶变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更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