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腹腔镜检查、血液检测及症状评估等方式确诊。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
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盆腔内触痛结节或固定包块,典型表现为子宫后倾固定、骶韧带增粗触痛。部分患者阴道后穹窿可见紫蓝色结节,月经期检查阳性率更高。妇科检查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价值较高。
经阴道超声能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表现为囊壁厚、内见密集点状回声。磁共振成像对深部病灶显示更清晰,可评估直肠、膀胱等部位浸润情况。影像学检查对腹膜型病灶敏感性较低。
腹腔镜下可见盆腔紫蓝色或黑色病灶、卵巢囊肿及粘连灶,是诊断金标准。术中可同时进行病灶切除或电凝治疗,并能评估疾病分期。但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血清CA125水平可能轻度升高,但特异性较差,更多用于疗效监测。近年发现血清IL-33、VEGF等生物标志物可能辅助诊断,尚处于研究阶段。血液检测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疼痛是典型症状,约40%患者合并不孕。疼痛程度与病灶范围不完全相关,需注意非典型症状如排便痛、血尿等。症状问卷有助于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
建议患者记录月经周期与疼痛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盆腔充血。饮食可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红肉及反式脂肪。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需避免经期过度劳累。确诊后应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病情进展,育龄期患者需定期评估生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