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什么意思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盆腔部位,属于妇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有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不孕,可能与经血逆流、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医源性种植等因素有关。

1、经血逆流:

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在卵巢、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种植生长。这类患者常伴随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始于月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结束。临床可通过腹腔镜检查确诊,轻症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重症需手术清除病灶。

2、免疫异常:

机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导致其在盆腔存活增殖。此类患者多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灶常呈现活跃的炎症反应。治疗需结合免疫调节,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抑制卵巢功能,减少异位内膜活性。

3、遗传因素:

直系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增高7-10倍,可能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往往发病年龄较轻,病灶分布广泛,复发率高。建议早期干预,长期管理,必要时采用药物假孕疗法或假绝经疗法控制病情进展。

4、内分泌失调:

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异位内膜生长,孕激素抵抗则导致病灶无法萎缩。患者常见月经周期紊乱、卵巢囊肿,超声检查可见巧克力囊肿。治疗需调节激素水平,常用药物包括地诺孕素、口服避孕药等,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卵巢内膜样囊肿。

5、医源性种植:

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等手术可能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或盆腔其他部位。这类病灶多位于手术瘢痕处,形成触痛性结节。需避免经期手术,术后可短期使用孕激素预防种植,已形成病灶者需手术切除。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减少红肉摄入,适量补充ω-3脂肪酸可缓解炎症反应。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经期需避免剧烈运动。计划妊娠者建议尽早就诊评估,不孕患者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定期妇科检查与超声监测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出现异常出血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