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钾性肾病

李爱国 主任医师

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缺钾性肾病是指长期钾缺乏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伤和尿液浓缩功能障碍。缺钾性肾病可能与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醛固酮增多症、利尿剂使用不当、慢性腹泻等因素有关。

1、钾摄入不足

长期饮食中钾含量过低可能导致缺钾性肾病。钾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重要电解质,参与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日常饮食中富含钾的食物包括香蕉、土豆、菠菜等,长期偏食或营养不良可能造成钾摄入不足。这种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善,增加高钾食物的摄入量。

2、钾丢失过多

胃肠道丢失是常见原因,如长期呕吐或慢性腹泻会导致钾大量流失。呕吐时胃酸丢失可能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进一步加重低钾血症。腹泻时肠道分泌增加也会导致钾丢失。这类情况需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适当补充钾制剂。

3、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会导致肾脏排钾增加。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钾保钠,长期作用可导致低钾血症。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压和代谢性碱中毒。治疗需要针对原发病,必要时使用醛固酮拮抗剂。

4、利尿剂使用不当

噻嗪类和袢利尿剂可能引起钾排泄增加。这类药物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同时增加钾的排泄。长期使用而未及时补钾可能导致低钾血症。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必要时联合使用保钾利尿剂。

5、慢性腹泻

慢性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可导致持续性钾丢失。肠道炎症影响电解质吸收,同时腹泻造成钾大量流失。长期低钾可损伤肾小管功能,导致尿液浓缩障碍。治疗需控制原发病,补充电解质,严重时需静脉补钾。

缺钾性肾病患者应注意维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如香蕉、橙子、土豆等。避免过度使用利尿剂,有慢性胃肠道疾病者应及时治疗。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和肾功能,出现多尿、口渴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全身代谢,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失钾。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肾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