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儿童癔症可通过心理治疗、家庭干预、环境调整、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改善。癔症通常由心理应激、家庭关系紧张、模仿行为、神经功能失调、遗传倾向等因素引起。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识别错误认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建立适应性行为模式。暗示疗法适用于易受暗示的患儿,医生会借助语言或道具引导症状缓解。游戏治疗适合低龄儿童,在沙盘等互动中释放压抑情绪。治疗需由专业心理师开展,每周进行数次,家长需配合巩固治疗效果。
家长需避免过度关注症状,减少对患儿行为的强化作用。建立规律作息时间表,通过固定就寝、进餐时间增强安全感。家庭成员需统一教养方式,禁止出现教育理念冲突。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如共读绘本,每天保持有效沟通时间,及时疏导儿童焦虑情绪。
学校老师应避免当众批评,采用温和方式纠正行为问题。课间安排放松活动如呼吸训练,减少学业竞争压力。排查环境中可能诱发症状的刺激源,如避免观看惊悚影视内容。可暂时调整座位至教室前排,降低患儿在集体环境中的紧张感。
严重病例可遵医嘱使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缓解急性发作。伴抑郁症状时考虑氟西汀等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用药期间家长需记录症状变化,定期复诊评估药物反应。禁止自行调整剂量,出现嗜睡等副作用应及时就医。
感觉统合训练改善肢体协调性,通过平衡木等活动增强身体控制能力。艺术治疗利用绘画音乐表达情绪,每周进行数次创造性活动。社交技能训练采用情景模拟方式,逐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训练需长期坚持,家长应陪同参与并给予正向反馈。
日常需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瘦肉,避免含咖啡因食物。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减少环境突变带来的应激。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将自身焦虑传递给孩子。症状反复时及时联系心理不要责备或过度迁就患儿行为。定期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骑行,通过运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