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水肿的产生主要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淋巴回流受阻、钠水潴留等因素有关,常见原因有心力衰竭、肾脏疾病、低蛋白血症、静脉回流障碍、内分泌紊乱。
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组织间隙。患者多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活动后加重,可伴有呼吸困难、乏力。治疗需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强心治疗。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大量蛋白尿会导致水钠排泄障碍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眼睑及颜面水肿,慢性肾衰竭则多表现为全身性水肿。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不足以维持水分,液体向组织间隙转移。常见于肝硬化、营养不良等,表现为腹水伴下肢水肿。治疗需补充白蛋白制剂,同时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清,限制液体入量。
深静脉血栓、肿瘤压迫或静脉瓣功能不全可使下肢静脉压力增高。表现为单侧肢体肿胀,皮肤紧绷发亮,可能伴随疼痛。急性期需卧床抬高患肢,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慢性期可穿戴医用弹力袜。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黏多糖沉积在组织间隙,形成非凹陷性水肿,多见于胫前区域。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则通过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需补充左甲状腺素或使用抗醛固酮药物如螺内酯进行调节。
日常应注意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位,睡眠时抬高水肿肢体。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若单日增加超过1公斤或出现呼吸困难、少尿等表现需及时就医。适当食用冬瓜、薏米等利水食物,但重度水肿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饮水量。避免穿着过紧衣物影响血液循环,可进行慢走、游泳等促进静脉回流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