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急性应激反应可能由重大创伤事件、长期心理压力、躯体疾病刺激、物质滥用等因素引起。急性应激反应是机体在遭遇强烈心理或生理刺激后出现的短暂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认知功能下降及行为异常。
突发自然灾害、严重交通事故或暴力侵害等重大创伤事件可直接触发急性应激反应。这类事件往往超出个体心理承受范围,导致大脑杏仁核过度激活,引发强烈的恐惧和警觉反应。典型表现包括反复闪回创伤场景、持续回避相关刺激、睡眠障碍等。早期心理干预如危机事件压力管理能有效缓解症状。
持续的工作超负荷、家庭矛盾或经济困境等慢性压力源可能累积引发急性发作。长期压力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最终突破个体心理代偿阈值。患者常见易怒、注意力涣散和躯体化症状。认知行为疗法配合正念训练有助于重建心理弹性。
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感染或大型手术等严重躯体疾病可能诱发应激反应。疾病带来的生命威胁感和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体验,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这类患者往往合并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出汗。需要同步进行疾病治疗和心理支持。
酒精或苯二氮卓类药物突然戒断可能引发代偿性应激反应。物质依赖状态下神经递质系统已发生适应性改变,骤然停止摄入会导致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反跳性升高。典型表现为震颤、激越和意识模糊。需在医疗监护下进行逐步替代治疗。
预防急性应激反应需建立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保证每日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维持神经内分泌系统稳定。学习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减压技巧,培养绘画或音乐等兴趣爱好。出现持续失眠或情绪低落时,应及时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专业帮助,避免自行使用镇静药物。家庭成员应提供情感支持,创造低压力的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