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挖耳朵后一碰就痛可能与外耳道损伤、外耳道炎、鼓膜损伤、真菌感染、耵聍栓塞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清洁、抗感染治疗、止痛处理、耵聍取出、避免刺激等方式缓解。
挖耳时用力过猛或使用尖锐工具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表现为触碰时刺痛感,可能伴有轻微出血。需停止挖耳动作,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若疼痛持续可外用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
挖耳造成皮肤屏障破坏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典型症状为耳道红肿热痛,触碰时疼痛加剧。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禁止自行掏挖,洗澡时用棉球堵住外耳道。
挖耳过深可能伤及鼓膜,出现尖锐疼痛伴耳鸣或听力下降。需立即停止任何耳道操作,避免擤鼻涕等增加耳压的行为。建议尽早就医进行耳内镜检查,必要时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预防感染。
长期频繁挖耳可能破坏耳道微环境,诱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特征为奇痒后出现刺痛,耳道可见白色絮状分泌物。确诊需取分泌物镜检,治疗选用克霉唑滴耳液,保持耳道通风干燥。
不当挖耳可能将耵聍推向深处形成硬块,触碰时引发钝痛。表现为耳闷胀感伴听力减退。切勿强行取出,应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用吸引器清除。日常建议每半年专业清理一次耳垢。
出现耳痛后需立即停止挖耳行为,避免使用棉签等物品反复刺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头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疼痛剧烈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解,但需警惕掩盖病情。若48小时内无改善或出现流脓、发热等症状,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平时纠正挖耳习惯,耵聍具有自洁功能,过度清理反而增加损伤风险。有游泳或戴耳机需求者,可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耳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