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胸外科
重症肝衰竭通常由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物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异常以及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重症肝衰竭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重症肝衰竭的常见原因。病毒持续复制会引发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尿色加深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严重时需考虑肝移植。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中草药肝毒性成分或工业化学物质接触均可导致急性肝损伤。这类损伤起病迅速,常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
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疾病可能进展为重症肝衰竭。患者多伴有免疫指标异常,如抗核抗体阳性。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终末期需肝移植。
威尔逊病引起的铜代谢障碍或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可诱发肝衰竭。这类患者常有特征性实验室检查异常,如血铜蓝蛋白降低。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威尔逊病需使用青霉胺驱铜治疗。
休克、心力衰竭或肝动脉栓塞导致的肝脏血流灌注不足会引起缺血性肝炎。患者多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转氨酶可短期内急剧升高。治疗需改善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
预防重症肝衰竭需定期体检筛查肝病,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接种肝炎疫苗。已确诊慢性肝病患者应规范治疗,监测肝功能。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饮食宜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避免坚硬粗糙食物损伤食管静脉。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