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皮肤里面扎了小刺弄不出来可通过消毒处理、镊子拔除、胶带粘取、热敷软化、就医处理等方式解决。小刺残留通常由外伤、异物侵入、皮肤敏感、操作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
使用碘伏或医用酒精对扎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感染。消毒时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螺旋式擦拭,重复进行2-3次。若小刺位于手指等易污染部位,消毒后建议用无菌纱布覆盖。消毒后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出现异常需停止自行处理。
选用尖头医用镊子,用酒精消毒镊尖后,顺着刺入方向缓慢夹住刺尾拔出。适用于肉眼可见且部分暴露的刺状物,如木屑、玻璃纤维等。操作时避免挤压周围组织,拔除后再次消毒。若刺体断裂或位置过深,不可强行拔取。
将医用胶带或透明胶带紧贴刺入部位按压后快速撕离,利用粘性带出浅表细刺。适用于仙人掌刺、植物毛刺等微小异物。操作前需清洁皮肤表面油脂,粘取失败3次以上应更换方法。皮肤破损或过敏体质慎用此法。
用40-45℃温水浸泡或热毛巾敷贴患处10-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刺周组织松弛。适用于竹签、鱼刺等有机材质异物,热敷后尝试用消毒针头轻挑刺尾辅助取出。糖尿病患者或感觉障碍者需控制温度避免烫伤。
当刺入较深伴随出血、刺体残留超过24小时、出现化脓或剧烈疼痛时,需至普外科或急诊科处理。医生可能采用局部麻醉下手术切开、超声定位取出或X线引导拔除等方式。特殊部位如眼睑、关节处的刺伤必须由专业医师处置。
日常应避免徒手接触多刺植物或粗糙物品,劳作时佩戴防护手套。扎刺后24小时内保持伤口干燥,无须使用抗生素药膏。若自行处理后仍有异物感、红肿扩散或发热,提示可能存在破伤风风险,须立即接种疫苗并抗感染治疗。儿童扎刺后家长应检查玩具及活动环境,防止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