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症状伴非真实感可能由抑郁症、人格解体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早期、物质滥用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社会支持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非真实感属于感知觉异常表现,需结合具体病因综合干预。
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现实解体症状,表现为对环境或自我的非真实感知。发病与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常伴随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治疗可选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物,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状。家长需关注患者情绪波动,避免独处时发生意外。
该疾病以持续或反复的自我不真实感为特征,可能由童年创伤或应激事件诱发。患者常描述"像在梦中生活",但现实检验能力完整。推荐使用拉莫三嗪片、奥氮平片等稳定情绪药物,结合正念训练和暴露疗法。家长应协助记录发作诱因,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症状缓解。
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出现短暂的非真实感,与过度换气导致的脑缺氧有关。惊恐障碍患者可能伴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阿普唑仑片、盐酸帕罗西汀片、枸橼酸坦度螺酮胶囊可控制急性症状,呼吸训练和渐进式肌肉放松能预防发作。建议家长陪同进行放松练习。
疾病前驱期可能出现现实感知扭曲,伴随可疑观念或社交退缩。与多巴胺功能亢进及脑结构异常相关。利培酮口崩片、阿立哌唑口腔溶解片等抗精神病药可延缓病程发展,家庭心理教育能改善病识感。早期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酒精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戒断时易出现非真实感,与γ-氨基丁酸系统紊乱相关。长期滥用可导致持续性知觉障碍。纳曲酮片、盐酸美金刚片等辅助戒断,需在专业机构进行脱瘾治疗。家长需妥善保管家中成瘾性物质。
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平衡。饮食中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避免高糖饮食加重情绪波动。建立固定的睡眠觉醒周期,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建议每周进行2次团体社交活动,通过绘画或音乐表达内心感受。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影响日常生活时,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