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隐性糖尿病通常指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受损状态,与典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在于血糖水平、症状表现及并发症风险。糖尿病前期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则需满足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等条件,常伴随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隐性糖尿病的空腹血糖通常在6.1-6.9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属于糖代谢异常但未达到糖尿病标准。典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持续超过7.0mmol/L,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且可能伴随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血糖监测是区分两者的关键依据,需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
隐性糖尿病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疲劳或皮肤瘙痒。典型糖尿病患者则常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感染。症状差异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程度相关,隐性糖尿病胰岛细胞代偿能力尚存。
隐性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低于确诊糖尿病,但长期未干预可能进展为糖尿病并增加心血管疾病概率。典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5-10年内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冠心病、脑卒中等大血管病变。早期干预隐性糖尿病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隐性糖尿病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包括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维持体重指数在24以下。典型糖尿病需结合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液,同时仍需坚持饮食运动管理。两者均需定期监测血糖及并发症筛查。
约30%隐性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逆转至正常糖代谢状态,其余可能维持现状或进展为糖尿病。典型糖尿病需终身管理,但早期强化治疗可能实现临床缓解。预后差异提示隐性糖尿病是重要的可干预窗口期,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
对于存在超重、家族史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日常需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绿叶蔬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若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至内分泌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降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