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是怎么回事

5.99万次浏览

王亮 副主任医师

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可能由椎间盘退变、长期不良姿势、外伤、遗传因素、职业因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可通过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牵引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椎间盘退变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纤维环可能出现裂隙,髓核容易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这种情况多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常伴随晨起腰部僵硬感。急性期需绝对卧床1-2周,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等药物缓解炎症和营养神经。

2、长期不良姿势

久坐、弯腰搬重物等姿势会使腰椎间盘承受不均匀压力,导致纤维环逐渐损伤。办公室工作者、司机等职业人群多见,疼痛多在劳累后加重。建议每坐立30分钟起身活动,加强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配合热敷。

3、外伤因素

突然的扭转暴力或垂直压力可能导致纤维环急性破裂,常见于搬抬重物时姿势不当或意外跌落。这类情况往往突发剧烈腰痛伴下肢闪电样疼痛,需立即制动并就医,可能需要硬膜外注射治疗,严重者需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4、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胶原蛋白合成异常等遗传倾向,椎间盘更易发生早期退变。这类患者可能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早。除常规治疗外,需特别注意避免吸烟等加速退变的行为,可长期补充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延缓进展。

5、职业因素

重体力劳动者、振动机械操作者等职业群体,由于腰椎长期承受轴向负荷和反复微创伤,椎间盘突出概率显著增加。这类患者应调整工作岗位或使用护腰工具,疼痛发作时可联合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和微波理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应睡硬板床,避免久坐久站和剧烈扭转动作。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优质蛋白,适度游泳等水中运动可减轻椎间盘压力。急性期过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麦肯基疗法等针对性训练,但需避免过度后伸动作。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需及时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