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眼科
眼睛屈光不正可能由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良、眼部疾病、外伤及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视力模糊、视疲劳、头痛等症状。眼睛屈光不正可通过佩戴矫正眼镜、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导致眼球轴长或角膜曲率异常,可能引发近视、远视或散光。此类情况需通过专业验光确认屈光度数,并长期佩戴定制矫正镜片。若伴随弱视,需配合遮盖疗法或视觉训练。遗传性屈光不正无法根治,但可控制用眼强度延缓进展。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光线不足或姿势错误会导致睫状肌持续痉挛,引发假性近视甚至真性屈光不正。建议每用眼30分钟远眺5分钟,保持阅读距离40厘米以上。儿童青少年需定期检查视力,避免发展为轴性近视。
圆锥角膜、白内障等疾病会改变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导致不规则散光或度数骤变。圆锥角膜早期可使用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晚期需行角膜交联术。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同时解决屈光问题。
眼球挫伤或穿透伤可能造成晶状体脱位、角膜瘢痕等结构性损伤,继发屈光不正。外伤后需立即检查眼底及眼压,晶状体脱位者可能需手术复位。角膜瘢痕轻者可用RGP镜片矫正,重者需角膜移植。
40岁后晶状体弹性下降会出现老花,原有屈光状态可能加重。老花初期可用双光眼镜过渡,严重者考虑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置换。糖尿病患者需警惕血糖波动引发的暂时性屈光变化。
建议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阳光有助于延缓近视发展。阅读时保证500勒克斯以上光照,避免侧卧或晃动环境下用眼。定期进行散瞳验光检查,青少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若突然出现视物变形、闪光感应立即就医,排查视网膜病变等继发问题。饮食上适量补充维生素A、叶黄素等营养素,但不可替代专业矫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