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尿道黏膜脱垂可通过体格检查、尿道镜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式确诊。尿道黏膜脱垂可能与盆底肌松弛、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排尿困难、局部疼痛等症状。
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外阴部是否有环形或半环形紫红色肿物脱出,触诊可判断肿物质地及有无压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协助医生暴露检查部位并安抚情绪。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但需避开月经期。
采用硬性或软性尿道镜直接观察尿道黏膜形态,明确脱垂范围及是否合并尿道憩室等病变。检查前需排空膀胱,局部麻醉可减轻不适感。尿道镜能清晰显示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通过尿流率测定和压力-流率分析评估膀胱排尿功能,鉴别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检查时需经尿道插入测压导管,可能引起短暂不适。该检查前3天应停用影响膀胱功能的药物,家长需告知儿童检查流程以配合。
盆腔超声可显示尿道周围组织结构,MRI能清晰呈现盆底肌肉和韧带状态。超声检查无创且便捷,适合作为初筛手段。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发现隐匿性盆底缺陷,但检查时间较长需保持体位静止。
尿常规检查排除尿路感染,血常规评估炎症程度。中段尿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类型,为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采集尿液标本时,家长需指导儿童正确清洁会阴部,避免标本污染影响结果准确性。
确诊尿道黏膜脱垂后,日常应避免久站久蹲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稀释尿液。急性期可温水坐浴缓解疼痛,选择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若出现排尿灼痛或血尿加重,须立即复诊评估是否需手术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