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运动强迫症是一种以过度运动为核心表现的精神行为障碍,属于强迫症的一种亚型,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地重复进行高强度运动,即使身体受伤或疲劳仍难以停止。
运动强迫症患者通常对运动频率、时长和强度有严苛标准,可能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数小时高强度训练,若未完成会产生强烈焦虑。常见行为包括反复计算运动数据、过度关注热量消耗、因运动取消社交活动等。部分患者会隐瞒运动量或谎报休息情况,伴随对体型的扭曲认知。
长期过度运动会导致应力性骨折、肌肉溶解、心率失常等躯体损伤,女性可能出现闭经。患者常存在持续性关节疼痛、睡眠障碍和免疫力下降。由于过度消耗,可能引发贫血、电解质紊乱等营养缺乏问题,严重时可导致横纹肌溶解或心源性猝死。
该病症与大脑前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功能异常有关,患者通过运动获得短暂缓解焦虑的快感,形成行为强化。常合并完美主义倾向或进食障碍,部分存在童年创伤经历。运动行为实质是应对负面情绪的强迫性仪式,而非健康需求驱动。
需满足持续3个月以上、每周运动超过10小时且影响正常生活的标准,结合运动戒断后的焦虑反应等心理评估。需排除双相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等共病情况。诊断工具常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运动亚量表进行量化评估。
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重建运动观念,逐步制定合理运动计划。严重者需联合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舍曲林片等。运动替代疗法如瑜伽、正念训练有助于缓解焦虑,营养师指导能改善机体损耗。
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强制戒断运动引发抑郁发作。日常生活中可培养绘画、音乐等非运动类爱好分散注意力,家人应避免对运动成果进行评价。恢复期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心肌酶指标,逐步建立每日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