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交替或混合出现。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内化学物质失衡、环境压力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药物及心理治疗综合干预。
双向情感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特定基因如ANK3、CACNA1C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功能。对于有家族史者,家长需关注情绪变化,早期筛查可选用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等心境稳定剂预防发作,同时建议定期进行心理评估。
患者脑内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紊乱,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功能连接异常。奎硫平片、奥氮平片等药物可通过调节神经传导改善症状,发作期常伴随睡眠紊乱及注意力涣散,需结合脑电图等检查评估。
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等应激源可能触发发作。长期睡眠剥夺或时差紊乱也会诱发躁狂相,表现为过度兴奋、冒险行为。拉莫三嗪片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可减少复发,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周期。
约60%患者合并焦虑障碍或物质滥用,抑郁相时可能出现自伤倾向。阿立哌唑口崩片与舍曲林片联用可处理共病症状,需警惕抗抑郁药诱发转躁风险,治疗期间须监测体重及代谢指标。
混合发作期患者同时呈现躁动与绝望感,传统药物应答率较低。卡马西平片与电休克治疗可用于难治性病例,康复阶段需持续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家属应学习识别复发前驱症状如言语急促或持续沮丧。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避免酒精摄入并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或游泳。建议记录情绪日记监测波动规律,每3个月复查肝肾功能。冬季光照不足时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3预防抑郁相复发,社区支持小组有助于改善社会功能。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震颤或嗜睡,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