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开放性骨折判断肌肉损伤程度需结合伤口暴露范围、肌肉收缩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主要依据包括伤口肌肉外露面积、主动收缩能力、肌力分级、肌电图结果、MRI影像特征等。
伤口肌肉外露面积可直接观察受损范围,皮肤缺损越大往往提示深层肌肉损伤越严重。肌肉主动收缩能力测试要求患者在无痛范围内尝试活动,若完全丧失收缩功能可能提示神经或肌腱断裂。肌力分级采用0-5级标准,3级以下肌力需警惕严重损伤。肌电图能检测神经肌肉电信号传导是否中断,辅助判断神经源性或肌源性损伤。MRI可清晰显示肌肉水肿、断裂范围及血肿形成,对深层肌肉损伤判断有较高准确性。
开放性骨折伴随肌肉损伤时建议立即制动并清洁伤口,用无菌敷料覆盖防止感染。避免自行按压或冲洗伤口,可能加重组织损伤。早期冰敷可减少肿胀但需避开暴露的肌肉组织。转运过程中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用夹板固定骨折端减少二次伤害。记录受伤时肢体姿势和暴力方向有助于医生判断肌肉损伤机制。
患者就诊后需进行彻底清创手术,术中可直观评估肌肉活力与损伤程度。坏死肌肉组织呈暗紫色、无出血、无收缩反应需予以切除。术后需定期换药观察肉芽生长情况,配合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肌力。营养支持应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胶原合成。康复期进行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6周后根据愈合情况开始抗阻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