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主任医师 抚顺市中医院 中风科
中医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湿热瘀阻型和肝肾亏虚型五种类型。
气滞血瘀型痛经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且颜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常伴有胸胁乳房胀痛。该类型多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元胡止痛片、血府逐瘀胶囊、益母草颗粒等药物,配合针灸太冲、三阴交等穴位。
寒湿凝滞型痛经特点为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暗,伴有四肢不温、畏寒肢冷。多因经期受寒或贪食生冷,导致寒湿客于胞宫。治疗需温经散寒除湿,可选用艾附暖宫丸、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等药物,日常可用艾叶煮水泡脚。
气血虚弱型痛经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按揉可缓解,经血色淡质稀,常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多因脾胃虚弱或久病耗伤气血所致。治疗宜补气养血,可遵医嘱服用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归脾丸等药物,饮食可多食红枣、山药等补益食材。
湿热瘀阻型痛经可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疼痛,经色深红质稠有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多因湿热之邪侵袭胞宫,与血相搏所致。治疗需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可选用妇科千金片、金刚藤胶囊、花红片等药物,饮食需避免辛辣油腻。
肝肾亏虚型痛经多见于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经量少色淡,可能伴头晕耳鸣。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及肝肾,精血亏虚所致。治疗需滋补肝肾,可选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龟鹿补肾丸等药物,日常可按摩涌泉、肾俞等穴位。
痛经患者需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保持情绪舒畅。不同类型痛经的用药差异较大,建议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若痛经持续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平时可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穴位按摩等方式改善体质,减少痛经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