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黑夜恐惧症

3226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黑夜恐惧症是指对黑暗环境产生过度恐惧的心理障碍,属于特定恐惧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在黑暗环境中出现心悸、出汗、颤抖等生理反应,可能由遗传因素、童年创伤、焦虑障碍、感官剥夺、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与大脑杏仁核过度活跃有关。这类人群对黑暗刺激更敏感,可能伴随睡眠障碍。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逐步脱敏,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辅助治疗。

2、童年创伤

幼时经历与黑暗相关的负面事件可能形成条件反射。典型表现为夜间需开灯入睡,可能合并分离焦虑。家长可通过陪伴阅读、渐进式关灯训练帮助改善,严重时可配合地西泮片短期干预。

3、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或惊恐障碍患者易继发黑暗恐惧,常伴随过度换气、濒死感等症状。需先治疗原发病,推荐使用舍曲林片联合正念训练,夜间可使用小夜灯过渡。

4、感官剥夺

视觉信息缺失导致空间定向障碍,引发失控感。多见于视力受损人群,可能伴随眩晕症状。建议进行黑暗环境适应性训练,必要时使用劳拉西泮片缓解急性发作。

5、神经递质失衡

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恐惧阈值降低。这类患者常合并抑郁症状,表现为夜间症状加重。需专业评估后使用氟西汀胶囊等药物调节,配合光照疗法改善昼夜节律。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白天保证充足日照,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动。卧室可采用渐变调光灯具,初期保留微弱光源。进行深呼吸练习或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逐步建立对黑暗的安全感。若症状持续影响生活,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