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怎么会得手足口病

3466次浏览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孩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手足口病可能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病原体感染导致,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1. 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传播。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儿童接触后若未及时洗手,可能通过手口途径感染。家长需定期对儿童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培养儿童勤洗手的习惯,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2. 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健康儿童吸入后可能感染。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家长应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发现病例时,需及时隔离患儿并对环境进行消毒。

3. 粪口传播

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若如厕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可能污染食物或环境。家长需注意儿童个人卫生,如厕后必须洗手。婴幼儿尿布要及时更换并妥善处理,照顾者接触尿布后也需清洁双手。

4. 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近期患病或接种疫苗后免疫力暂时下降的儿童更易感染。家长需保证儿童饮食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增强抵抗力。可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等免疫调节剂。

5. 托幼机构传播

幼儿园等集体机构人员密集,一旦出现病例容易造成暴发流行。园方需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家长发现儿童有发热、皮疹时应立即告知园方,避免带病入园。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康复新液等缓解口腔症状。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儿。患病期间应居家隔离,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如出现持续高热、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平时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升免疫力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