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伤口发炎可通过清洁消毒、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就医处理等方式干预。伤口发炎可能与细菌感染、异物残留、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使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溶液冲洗伤口表面,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每日重复进行2-3次,动作需轻柔避免二次损伤。对浅表性发炎伤口,可用医用棉签蘸取聚维酮碘溶液由中心向外环形消毒。
遵医嘱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覆盖发炎区域形成保护膜。渗出较多时可联合使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避免使用酒精直接刺激伤口,油性药膏不宜用于湿润性创面。
若伴随发热或淋巴肿痛,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疼痛和肿胀,但胃肠溃疡患者慎用。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局部红肿可采用50℃以下热毛巾外敷10-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深部感染或脓肿形成时,超声波透药治疗有助于药物渗透。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高温理疗以防烫伤。
出现伤口恶臭、紫黑色坏死、高热寒战或快速扩散的红斑时,需立即急诊清创。严重感染可能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坏死性筋膜炎等需手术引流。慢性不愈伤口要排查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基础疾病。
保持伤口干燥透气,避免抓挠或碰水。每日观察红肿范围、渗出物性状变化,测量体温监测全身反应。增加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摄入促进修复,血糖异常者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瘙痒明显时可冰敷缓解。两周未改善或持续化脓需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