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下肢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在形成机制、症状表现及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动脉血栓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典型表现为突发肢体剧痛、苍白、皮温降低及脉搏消失;静脉血栓则多因血流淤滞、高凝状态或静脉壁损伤导致,常见症状为肿胀、发红、皮温升高及浅静脉扩张。两者治疗原则也不同,动脉血栓需紧急恢复血流如溶栓或取栓,静脉血栓则以抗凝预防血栓扩展为主。
动脉血栓通常发生在动脉血管内,由于动脉血流速度快,血栓形成多与血管壁病变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会暴露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导致肢体缺血坏死。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流缓慢时凝血因子易堆积,形成红色血栓。长期卧床、手术或肿瘤患者风险较高,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动脉血栓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诊,静脉血栓则依赖超声检查。
静脉血栓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小腿酸胀,容易被忽视。妊娠、口服避孕药或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会增加发病概率。动脉血栓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需严格控制血脂和血压。静脉血栓治疗后需长期穿戴弹力袜预防血栓后综合征。动脉血栓再通后可能需支架植入维持血管通畅。两类血栓均需定期随访,监测凝血功能或血管情况。
日常需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动脉血栓高危人群应戒烟并控制体重,静脉血栓风险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出现不明原因肢体疼痛或肿胀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血栓类型,避免误诊延误治疗。饮食上减少高脂高盐摄入,适量补充水分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