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国哲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肝胆外科
恶性胆囊息肉可能由胆囊腺瘤恶变、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道系统慢性炎症、胆囊腺肌症恶变、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胆囊腺瘤属于癌前病变,当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或快速增大时恶变概率显著增加。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症状。确诊需通过超声内镜或增强CT检查,治疗需行胆囊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可配合吉西他滨注射液、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辅助治疗。
直径超过3厘米的胆囊结石长期摩擦黏膜,可能导致黏膜上皮异常增生。此类患者多伴有反复发作的胆绞痛、黄疸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结石嵌顿伴息肉样隆起,治疗需同期实施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CA19-9。
持续存在的胆囊壁炎症可诱发黏膜不典型增生,常见于伤寒杆菌感染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痛伴低热,超声显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治疗需采用根治性手术,术后可选用奥沙利铂注射液联合替吉奥胶囊进行辅助化疗。
胆囊腺肌症属于增生性疾病,当罗-阿窦结构出现细胞异型性时可能癌变。特征性表现为胆囊壁节段性增厚伴微小囊腔,患者常有脂肪泻等消化吸收不良症状。治疗需完整切除胆囊及受累肝脏组织,必要时联合使用注射用雷替曲塞进行区域性灌注化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患者存在基因突变,胆囊息肉恶变风险较常人高。这类患者往往合并多发性消化道息肉,建议每半年进行超声监测。预防性胆囊切除适用于基因检测阳性者,术后需长期随访肠镜排除其他部位肿瘤。
确诊恶性胆囊息肉后应限制高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清蒸、炖煮等烹饪方式。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定期复查腹部CT和肿瘤标志物。保持规律作息,戒烟戒酒,出现体重骤降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