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粪口传播等。手足口病通常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病原体感染导致,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儿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衣物等物品后,可能通过手口接触感染。家长需注意对患儿用品进行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煮沸处理,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物品。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能携带病毒,在密闭空间内易造成传播。幼儿园等集体场所需加强通风,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家长护理时建议佩戴口罩。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后可污染环境,儿童接触污染物后经口摄入感染。家长需规范处理患儿排泄物,如厕后、进食前必须用肥皂洗手,婴幼儿尿布要及时消毒处理。
营养不良、近期患病或接种疫苗后免疫应答不足的儿童更易感染。保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按时完成疫苗接种程序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易发生病毒传播。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居家环境保持清洁干燥,定期用紫外线灯对房间进行消毒。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的习惯,避免接触疑似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衣物减少疱疹摩擦,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如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就医。患儿痊愈后仍可能携带病毒,2-4周内需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