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针刺疗法包括哪些

5.98万次浏览

刘福强 副主任医师

刘福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常见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针刺疗法包括体针疗法、耳针疗法、腹针疗法、电针疗法和梅花针疗法。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辅助改善糖代谢紊乱。

1、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四肢穴位的基础方法。通过毫针刺激脾经、胃经相关穴位,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时需根据患者证型配伍肝俞、肾俞等背俞穴,阴虚热盛型加太溪穴,气阴两虚型加关元穴。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疗程,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

2、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主要刺激耳甲艇内分泌区、胰腺点等耳穴。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或揿针留置,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调节胰岛功能。常配合神门穴镇静安神,皮质下穴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1分钟,3天更换1次,适用于糖尿病伴随失眠、焦虑症状者。

3、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选取中脘、天枢等腹部穴位调节脾胃功能。薄氏腹针通过浅刺腹部全息对应区,可改善胃肠激素分泌,增加GLP-1水平。需配合呼吸补泻手法,进针深度不超过1厘米,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适用,但腹主动脉瘤患者禁用。

4、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在传统针刺基础上连接电针仪,常用疏密波刺激胰俞、脾俞等背俞穴。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频率2Hz/100Hz交替,能促进β细胞修复并抑制α细胞过度活跃。每次治疗20分钟,需注意避开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严重周围神经病变者慎用。

5、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用丛针浅刺华佗夹脊穴或膀胱经背俞穴,通过皮肤-内脏反射调节自主神经。叩刺力度以皮肤潮红为度,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肢端麻木症状。配合走罐法能增强微循环,但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采用。

针刺疗法作为糖尿病辅助治疗手段,需在规范用药基础上进行。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过度饥饿状态下接受针刺。出现晕针、皮下血肿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具备中医执业资格的医师评估个体体质后制定方案,配合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可提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