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导致的眩晕怎么缓解

5万次浏览

何海贤 主治医师

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中耳炎导致的眩晕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调整体位、控制原发病、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鼓膜穿孔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眩晕等症状。

1、药物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毒性中耳炎可使用更昔洛韦滴眼液耳用、阿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眩晕发作时可短期使用盐酸倍他司汀片、地芬尼多片等前庭抑制剂改善症状,合并严重呕吐时可联用甲氧氯普胺片止吐。

2、物理治疗

采用咽鼓管吹张术改善中耳通气,每日重复进行3次,需由医护人员操作。急性期可对耳后区热敷促进炎症消退,温度控制在40℃以下避免烫伤。眩晕发作期间保持闭目静卧,避免头部剧烈运动,通过冷敷前额帮助减轻恶心感。

3、调整体位

发作期采取半卧位抬高头部30度,减少内淋巴液波动诱发的眩晕。改变体位时动作需缓慢,避免突然起身或转头。睡眠时患耳朝上侧卧,利用重力作用减轻鼓室压力。日常避免潜水、高空飞行等气压剧烈变化的活动。

4、控制原发病

过敏性鼻炎患者需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片控制鼻部症状。慢性鼻窦炎患者可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排脓。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糖,因高血糖会延缓中耳炎愈合。反复发作病例需排查免疫缺陷、纤毛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

5、手术干预

鼓膜切开置管适用于反复积液超过3个月的患者,通过引流中耳分泌物缓解眩晕。胆脂瘤型中耳炎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严重鼓膜穿孔可实施鼓室成形术修复结构。术后需避免用力擤鼻、游泳,防止逆行感染影响疗效。

眩晕缓解后应逐步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Brandt-Daroff习服练习,每天重复进行10次以促进代偿功能恢复。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内耳淋巴液体积增加。保持充足睡眠,急性期禁饮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若出现持续头痛、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排除颅内并发症。中耳炎治愈后仍建议每年进行1次听力检查,早期发现潜在的传导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