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低血压变高可能由遗传因素、体位改变、药物影响、脱水或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
原发性低血压可能与家族遗传倾向有关,这类患者血管调节功能较弱,在年龄增长或外界刺激下可能出现血压升高趋势。日常需避免突然起身、高温环境等诱发因素,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若伴随心悸、头痛等症状,需排查继发性高血压可能。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转为直立时,因血液重新分布可能导致短暂血压下降,但机体代偿性调节可能引发反应性血压升高。建议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穿弹力袜改善静脉回流。长期反复发作需检查自主神经功能。
服用降压药过量或利尿剂导致血容量不足时,可能引发低血压后反跳性高血压。常见于硝苯地平控释片、呋塞米片等药物使用不当。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避免自行增减药物。用药期间出现面部潮红、下肢水肿需及时复诊。
严重腹泻、出汗过多或饮水不足时,血容量下降可导致低血压,而机体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代偿又可能使血压异常升高。需及时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必要时静脉补液。老年人群夏季需特别注意预防脱水。
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可导致血压波动,早期可能表现为发作性低血压与高血压交替。通常伴随阵发性头痛、多汗、低血钾等症状。确诊需进行血浆儿茶酚胺检测、肾上腺CT等检查,必要时行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
建议低血压患者保持规律作息,每日摄入食盐5-6克,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空腹运动。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食用含钾丰富的香蕉、菠菜等食物。若血压持续高于140/90毫米汞柱或伴有胸痛、意识模糊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排查继发性高血压。居家监测血压需选择安静环境,测量前休息5分钟,记录早晚血压值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