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4.39万次浏览

刘爱华 主任医师

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肝性脑病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清除毒素、手术治疗、肝脏移植等方式治疗。肝性脑病通常由肝功能衰竭、门体分流、感染、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限制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减少血氨生成,急性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20克以内,恢复期逐步增加至每公斤体重0.5-1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乳制品,避免红肉及动物内脏。同时需保证每日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

乳果糖口服溶液能酸化肠道环境,抑制产氨菌生长。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可促进氨代谢为尿素。利福昔明片作为肠道不吸收抗生素,可减少肠道菌群产氨。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血氨及肝功能指标。

3、清除毒素

活性炭灌肠可吸附肠道内毒素,降低血氨浓度。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血浆置换或血液灌流暂时替代肝脏解毒功能,适用于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生命体征。

4、手术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可降低门静脉压力,但可能加重肝性脑病。肝动脉结扎术适用于特定类型的门脉高压患者。术前需全面评估肝功能储备及手术风险。

5、肝脏移植

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考虑肝移植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等。移植后1年生存率较高,但存在排斥反应和感染风险,需终身随访。

肝性脑病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便秘和感染。每日监测意识状态变化,出现嗜睡或行为异常时及时就医。限制高蛋白饮食的同时需保证足够热量,可补充支链氨基酸粉剂。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家属需学习基本护理知识,协助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定期复查血氨、肝功能及腹部超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