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脸上的皮肤变黑可能由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失调、炎症后色素沉着、药物影响或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皮肤颜色变化通常与黑色素合成增加或分布异常有关,建议根据具体诱因采取针对性防护或治疗。
长期暴露于阳光下,紫外线会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酪氨酸酶活性升高,促使黑色素合成增加。表现为颧骨、额头等突出部位出现对称性黄褐色斑片。日常需使用SPF30以上广谱防晒霜,外出时配合遮阳帽等物理遮挡。若已形成晒斑,可遵医嘱使用氢醌乳膏或氨甲环酸片等药物干预。
妊娠、口服避孕药或甲状腺功能异常时,雌激素水平波动会激活黑色素细胞。典型表现为面颊部蝶形分布的黄褐斑,可能伴随月经紊乱或体重变化。需通过性激素六项检查明确病因,黄褐斑患者可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维生素E软胶囊及低浓度维A酸乳膏。
痤疮、湿疹等皮肤炎症消退后,局部常遗留灰褐色印记。炎症反应会破坏基底膜带,导致黑色素颗粒掉入真皮被噬黑素细胞吞噬。建议炎症期及时使用夫西地酸乳膏控制感染,后期配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色素代谢,避免搔抓刺激。
长期服用氯丙嗪、米诺环素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性色素沉着,表现为青灰色或棕褐色弥漫性肤色加深。通常停药后3-6个月可逐渐消退,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左旋维生素C精华液辅助改善。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血色病等系统性疾病会导致全身性色素加深,特征为面部、掌纹等摩擦部位明显发黑,常伴随乏力、低血压等症状。需通过ACTH兴奋试验等确诊原发病,针对病因使用醋酸氢化可的松片等药物控制。
日常需做好全年防晒,使用含有烟酰胺、熊果苷成分的护肤品抑制黑色素转运。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每周2-3次使用含神经酰胺的面膜修复保湿。如肤色变化伴随瘙痒、脱屑或其他不适,或色素沉着持续加重未见缓解,建议及时至皮肤科进行伍德灯检查、皮肤镜评估等专业诊断。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相关激素水平及脏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