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肠血栓通常由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动脉粥样硬化及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肠血栓可能导致腹痛、便血、肠梗阻等症状,需通过抗凝治疗、手术取栓等方式干预。
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或恶性肿瘤等因素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易形成血栓。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排便习惯改变,需通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干预,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腹部手术、肠系膜血管炎或放射性损伤会破坏血管内膜完整性,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常见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需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血小板聚集,严重时需血管介入治疗。
心力衰竭、长期卧床等导致肠系膜静脉回流受阻,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临床表现为渐进性腹痛和营养不良,需使用华法林钠片抗凝,配合下肢气压治疗促进循环。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引发肠系膜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和体重下降,需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同时控制基础疾病。
蛋白C缺乏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遗传疾病使凝血-抗凝机制失衡。患者多有家族史,需终身使用利伐沙班片预防血栓,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预防肠血栓需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出现持续腹痛、血便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高风险人群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需警惕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