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内科
慢性肺炎和肺结核是两种不同的肺部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慢性肺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肺结核则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常伴随低热、盗汗和体重下降。两者在影像学表现、传染性和治疗方案上均有显著差异。
慢性肺炎多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吸入性刺激或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细菌。肺结核具有明确传染性,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能潜伏数年再发病。两者病原体特性决定肺结核需严格隔离治疗,而慢性肺炎通常无须特殊防护。
慢性肺炎患者以持续性咳嗽、黄绿色脓痰为主要表现,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发热和胸痛。肺结核典型症状包括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消瘦乏力,部分患者痰中带血。肺结核症状进展更隐匿,早期易被忽视,而慢性肺炎症状波动与感染加重相关。
慢性肺炎胸部CT常显示局限性肺纹理增粗、斑片状阴影,多累及单个肺叶。肺结核典型影像学表现为上肺野浸润灶伴空洞形成,后期可见纤维条索影和钙化灶。两者均可引起肺组织破坏,但肺结核更易导致支气管播散和淋巴结肿大。
肺结核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活动期患者痰液中含大量结核杆菌,需进行呼吸道隔离。慢性肺炎除非合并特殊病原体感染,一般不具有传染性。接触肺结核患者需进行PPD试验筛查,而慢性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无须特殊处理。
慢性肺炎以抗感染和对症治疗为主,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肺结核需规范联合用药6个月以上,常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肺结核患者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慢性肺炎患者则需关注肺功能恢复。
慢性肺炎和肺结核患者均需加强营养支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居室通风良好,肺结核患者用品需单独消毒。慢性肺炎患者可进行呼吸操锻炼,肺结核活动期应卧床休息。出现咯血、持续高热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肺结核患者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