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炎症性肠病可通过临床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
临床症状评估是诊断的第一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持续时间、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如持续4周以上的慢性腹泻、黏液脓血便、夜间腹痛等可能提示炎症性肠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炎症指标检测,可反映肠道炎症程度。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对鉴别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有较高价值。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或MRI可观察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结构改变,小肠造影有助于评估克罗恩病的病变范围。
结肠镜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手段,可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并取活检。溃疡性结肠炎多表现为连续性黏膜炎症,从直肠向近端延伸;克罗恩病则呈节段性分布,可见纵行溃疡和鹅卵石样改变。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检出率较高,但存在滞留风险需谨慎选择。病理活检可发现隐窝结构改变、炎性细胞浸润等特征性表现,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部分患者需多次检查或随访观察才能明确诊断。
确诊炎症性肠病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建议出现疑似症状时尽早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日常需注意记录症状变化,避免高纤维、辛辣刺激饮食,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病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