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抑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增加个体易感性。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早期发现并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大脑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神经递质紊乱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失调,引发持续抑郁状态。临床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片、氟伏沙明片等进行调节,同时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改善症状。
长期压力、创伤经历、人际关系冲突等心理社会因素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可能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影响情绪。心理干预如正念减压疗法和药物如米氮平片、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等可帮助缓解症状,建议在专业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慢性病患者常伴随抑郁症状。慢性疾病带来的长期身体不适和社会功能受限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治疗需兼顾原发病管理,如使用阿戈美拉汀片等兼具抗抑郁和调节生物节律作用的药物,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治疗。
部分降压药、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可能引起药源性抑郁。这些药物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平衡或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药物相关抑郁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停药。医生可能推荐换用对情绪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
抑郁症的预防和管理需要综合措施。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均衡饮食特别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可能对改善症状有帮助。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习压力管理技巧,避免酒精和药物滥用。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