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朵有脓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湿疹、耳部外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修复术、抗过敏治疗等方式治疗。
外耳道炎可能与细菌或真菌感染、耳道进水、频繁掏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耳痒、耳道红肿等症状。治疗时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刺激。
中耳炎多因感冒后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常见耳闷、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化脓性中耳炎可出现黄色脓液。需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鼓室积液者可能需鼓膜穿刺。注意避免用力擤鼻,儿童患者家长需观察体温变化。
鼓膜穿孔常由外伤、炎症或气压伤导致,可能伴随耳鸣、耳漏脓液、听力减退。小穿孔可自愈,大穿孔需用硼酸酒精滴耳液预防感染,必要时行鼓室成形术。治疗期间禁止游泳,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
外耳道湿疹多与过敏体质相关,表现为耳道皮肤糜烂、渗液、结痂,继发感染时出现脓性分泌物。建议家长避免孩子接触过敏原,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合并感染时加用莫匹罗星软膏。保持耳部清洁,勿用刺激性洗剂。
耳部撕裂伤或挫伤后可能继发感染化脓,需清创后涂抹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口服罗红霉素胶囊预防感染。外伤后24小时内可冷敷减轻肿胀,后期热敷促进吸收。避免压迫患侧睡眠,定期换药观察愈合情况。
耳朵流脓期间应避免自行掏耳或进水,禁用偏方滴耳。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脓液量大、持续发热或听力明显下降时须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通过耳内镜、听力检查等明确病因。儿童患者家长应注意避免奶水、洗澡水流入耳道,发现异常哭闹或抓耳行为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