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放射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放射性肠炎通常由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疗损伤肠道黏膜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急性期选择低渣、低纤维、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蒸蛋等,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缓解期逐步过渡至低纤维软食,减少辛辣刺激及高脂饮食摄入。每日少量多餐,配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并保护黏膜;美沙拉秦肠溶片能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有助于修复受损肠黏膜。严重出血时可使用凝血酶冻干粉局部止血,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中重度患者需评估营养状况,必要时通过肠内营养粉剂补充热量及蛋白质。对肠梗阻或吸收障碍者,可采用静脉营养支持,同时监测电解质平衡。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可用于止血或切除坏死组织;狭窄部位可行球囊扩张术改善梗阻。治疗需在炎症控制后进行,操作前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对肠穿孔、顽固性出血或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需行肠造瘘术或病变肠段切除术。手术可能并发吻合口瘘,术后需加强感染防控与营养管理。
放射性肠炎患者应长期随访,避免摄入酒精及NSAIDs类药物加重肠黏膜损伤。日常记录排便性状与次数,出现体重骤降、持续发热或便血加重时需及时复诊。康复期可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配合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