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宝宝晚上打挺哭可能与肠绞痛、缺钙、睡眠环境不适、皮肤瘙痒、中耳炎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维生素D、改善睡眠环境、排查皮肤问题、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
肠绞痛多由胃肠功能不成熟或喂养不当导致,表现为夜间突发性哭闹、双腿蜷缩、面部涨红。家长可尝试飞机抱或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哺乳期母亲需减少豆类、奶制品等易产气食物的摄入。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西甲硅油乳剂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易惊、夜啼、枕秃等症状。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D滴剂400IU,母乳喂养的宝宝需持续补充至2岁。家长可带宝宝多晒太阳促进钙吸收,但需避开紫外线强烈时段。
室温过高或过低、衣物过厚、噪音干扰等均可能引发宝宝不适。保持卧室温度在24-26℃,选择纯棉透气睡衣,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线刺激。睡前可播放白噪音帮助安抚,避免睡前过度逗弄导致神经亢奋。
湿疹、痱子或蚊虫叮咬可能导致皮肤刺痒。检查宝宝颈部、肘窝等褶皱部位是否有红疹,每日用温水清洁后涂抹婴儿润肤霜。严重湿疹可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但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洗护用品。
感冒后继发中耳炎时,平躺会加重耳部压力引发疼痛。若宝宝伴随抓耳、发热或流脓症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氧氟沙星滴耳液,家长切勿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处理。
家长需记录宝宝哭闹的具体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建立规律的睡前程序如洗澡、抚触、喂奶等,避免睡前1小时进食过多。若哭闹伴随呕吐、发热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排查肠套叠、脑膜炎等急症。日常可多做被动操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惊跳反射引发的夜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