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结核病出汗主要表现为夜间盗汗,可能伴随低热、乏力、消瘦等症状。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常见感染部位为肺部,也可累及淋巴结、骨骼等其他器官。
结核病患者的夜间盗汗通常表现为入睡后大量出汗,严重时可能浸湿衣物或床单,与普通运动后出汗不同,这种出汗无明显诱因且反复出现。盗汗多发生在疾病活动期,与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因子释放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午后低热,体温多在37.5-38摄氏度之间波动,伴有面部潮红。长期结核感染还可导致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
除典型盗汗外,肺结核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超过两周,痰中带血或咯血。淋巴结结核常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骨结核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肾结核可导致血尿、尿频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盗汗同时出现时,需高度警惕结核感染。婴幼儿、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持续低热或生长迟缓。
结核病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胸部X线或CT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以及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和链霉素注射液等。治疗期间需注意营养支持,保持充足睡眠,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视力模糊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