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一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介入治疗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能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高风险、抗凝治疗禁忌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影像学评估、局部麻醉、滤器释放等方式实施。建议及时就医,在血管外科医生指导下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置入滤器的主要适应症,血栓脱落可能阻塞肺动脉引发呼吸困难或猝死。长期卧床、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骨科大手术后制动等因素均可诱发血栓。患者常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疼痛,超声检查可见静脉血流信号消失。
存在抗凝禁忌时需考虑滤器置入,如近期脑出血、消化道活动性出血、严重血小板减少等情况。滤器能机械拦截血栓但无法消除血栓本身,术后仍需处理原发病因。金属滤器通常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植入,在X线引导下定位肾静脉下方下腔静脉。
肺栓塞高风险人群包括既往发生过肺栓塞、多发下肢血栓、合并心肺疾病者。滤器分为永久型和可回收型,后者需在2-4周内取出避免内膜增生。操作并发症包括滤器移位、静脉穿孔、穿刺部位血肿等,发生率较低但需密切监测。
术后需保持穿刺侧肢体制动,观察有无出血或血肿形成。恢复期应逐步进行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期复查超声评估滤器位置及血栓变化,可回收滤器需在规定时间窗内完成取出手术。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应穿着医用弹力袜,每日累计步行时间不少于30分钟。饮食需保持均衡,控制盐分摄入避免水肿加重,多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深绿色蔬菜时需与抗凝药物服用时间间隔。出现胸闷气促、咯血或下肢疼痛加剧时需立即就医,警惕滤器失效或新发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