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宝宝爱抓耳朵可能与耳部湿疹、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道异物或习惯性动作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家长观察宝宝耳部是否有红肿、分泌物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耳部湿疹多因过敏或局部潮湿导致,表现为耳廓或耳周皮肤发红、脱屑伴瘙痒。家长需保持宝宝耳部干燥,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氧化锌软膏、地奈德乳膏或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哺乳期母亲应减少海鲜等易致敏食物摄入。
外耳道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伴随耳道疼痛、黄色分泌物。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家长应避免自行掏挖宝宝耳道。若伴有发热需及时就医,可能与急性中耳炎有关。
中耳炎多继发于感冒,宝宝会出现频繁抓耳、哭闹、发热等症状。确诊后需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口服抗生素,配合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家长需注意观察宝宝听力变化,避免呛奶加重病情。
小玩具零件或昆虫进入耳道会导致宝宝剧烈抓耳。家长切勿自行用镊子取出,应立即就医由医生使用耳内镜取出,必要时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化耵聍。日常需将细小物品远离婴幼儿活动区域。
部分宝宝在出牙期或无聊时会通过抓耳自我安抚。家长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提供牙胶玩具等方式干预,同时定期修剪宝宝指甲避免抓伤。若伴随摇头、睡眠障碍需排查神经系统疾病。
日常应注意保持宝宝耳部清洁干燥,洗澡时避免进水,选择纯棉材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定期检查玩具安全性,避免小零件脱落风险。哺乳后保持头高位防止奶液流入耳道,出现持续抓耳行为或伴随发热、分泌物增多时,须及时至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引发鼓膜穿孔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