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两岁宝宝晚上不睡觉可通过调整作息、营造睡眠环境、控制日间活动、排查身体不适、心理安抚等方式改善。睡眠问题通常由作息紊乱、环境干扰、过度兴奋、缺钙或疾病、分离焦虑等原因引起。
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助于建立生物钟,建议每晚8-9点开始睡前程序,如洗澡、换睡衣、读绘本。避免午睡超过2小时或傍晚补觉。家长需记录一周睡眠日志,观察宝宝自然困倦时段作为参考。
保持卧室温度20-24℃、湿度50%-60%,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移除小夜灯等光源干扰,选择透气纯棉寝具。白噪音机或轻柔音乐可掩盖环境杂音,但需注意音量低于30分贝。
白天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促进褪黑素分泌,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限制电子屏幕使用,蓝光会抑制睡眠激素分泌。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零食引发血糖波动。
缺钙可能导致夜惊多汗,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3滴剂或碳酸钙颗粒。中耳炎、湿疹等疾病会引起夜间疼痛瘙痒,表现为频繁抓挠哭闹。若伴随发热、咳嗽需及时儿科就诊。
分离焦虑期宝宝需要过渡物如安抚毯、毛绒玩具。睡前进行15分钟亲子互动,避免斥责加重紧张情绪。对于夜醒可采取渐进式回应,先语言安抚再短暂陪伴,逐步延长响应间隔。
家长需保持耐心,睡眠训练通常需要2-4周见效。白天提供充足安全感,避免将睡眠作为惩罚手段。记录睡眠改善情况,若持续1个月无缓解或伴随发育迟缓,建议儿童保健科评估是否存在睡眠障碍。日常可增加富含色氨酸的小米粥、香蕉等食物,睡前1小时进行温水泡脚等放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