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手足口病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对症支持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患儿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建议家长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刺激皮肤。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减少衣物包裹,有助于散热。
发热易导致体液流失,家长需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或温开水。可选用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配制补液剂,避免饮用含糖饮料。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重症病例需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或干扰素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可抑制肠道病毒复制,但普通型手足口病通常无须抗病毒治疗。家长不可自行购买使用,需严格按儿科医师指导用药。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以免诱发瑞氏综合征。
口腔疱疹疼痛可配合使用开喉剑喷雾剂或康复新液含漱。手足皮疹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破继发感染。进食困难时可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温度不宜过高。
患儿发热期间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频次与持续时间。保持居室湿度在50%-60%,每日开窗通风2-3次。恢复期仍具有传染性,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玩具餐具需每日消毒。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呕吐嗜睡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前往医院儿科或感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