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肠道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息肉性质、大小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判断。多数情况下直径超过5毫米的腺瘤性息肉或存在癌变风险的息肉建议切除,而炎性息肉或微小增生性息肉可能无须立即处理。
腺瘤性息肉具有潜在恶变倾向,尤其直径超过10毫米、病理提示绒毛状结构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癌变概率显著增加。这类息肉通常建议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术后需每1-3年复查肠镜。对于广基息肉或内镜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可能需考虑腹腔镜辅助手术。切除后患者应注意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因素。
炎性息肉多与慢性肠道炎症相关,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此类息肉癌变风险较低,若直径小于5毫米且无出血、梗阻症状,可暂不处理但需定期监测。增生性息肉常见于直肠乙状结肠区域,通常为良性病变,直径小于3毫米的息肉若无症状可观察随访。对于这两种类型,建议每2-5年进行肠镜复查,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炎症性疾病。
无论是否切除息肉,患者均应保持规律肠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筛查一次,有家族史或既往息肉病史者需缩短复查间隔。日常需注意观察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诊。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创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