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原发性继发性高血压

3.8万次浏览

袁晓勇 副主任医师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类型,是由肾上腺皮质自主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包括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等,需通过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筛查确诊。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核心区别在于病因明确性。原发性高血压通常无明确单一病因,与遗传、肥胖、高盐饮食等多因素相关。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具有明确的病理机制,即肾上腺病变导致醛固酮异常分泌,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典型症状除持续性高血压外,可能出现肌无力、多尿、头痛等低血钾相关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醛固酮水平升高伴肾素活性抑制。

诊断需分三步进行:首先通过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初筛,比值超过20-30需怀疑;其次进行盐水负荷试验等确诊试验;最后通过肾上腺CT或分侧肾上腺静脉采血定位病变。治疗上,单侧腺瘤可选择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双侧增生则使用螺内酯片或依普利酮片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钾及肾功能,限制钠盐摄入,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或早发性高血压患者,应考虑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高盐加工食品,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5克,同时遵医嘱规范用药并定期复查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