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鸣可能由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耳鸣通常表现为耳内嗡嗡声、蝉鸣声等异常声响,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部分耳鸣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内耳毛细胞功能异常或听觉神经传导通路缺陷有关。这类耳鸣多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高频声响,常伴随听力下降。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听力筛查,避免接触噪声等诱发因素。遗传性耳鸣尚无特效药物,可尝试掩蔽疗法或习服疗法改善症状。
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会导致耳蜗毛细胞损伤,引发耳鸣。常见于工厂工人、音乐从业者等群体,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蝉鸣样声响。日常需佩戴防噪声耳塞,工作环境噪声应控制在60分贝以下。急性噪声性耳鸣可使用甲钴胺片改善微循环,严重者可短期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中耳炎、耳硬化症、梅尼埃病等耳科疾病均可引起耳鸣。梅尼埃病导致的耳鸣多伴随眩晕和波动性听力下降,发作期可使用盐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循环。慢性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现低频轰鸣样耳鸣,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必要时行鼓室成形术。
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可能引起搏动性耳鸣,其节律与心跳同步。这类患者需监测血压血脂,控制盐分摄入。轻度高血压引起的耳鸣可通过硝苯地平控释片调节血压,严重动脉硬化患者需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阿司匹林、奎宁等药物可能损伤耳蜗功能导致耳鸣。用药期间出现耳鸣应立即停药,必要时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片促进耳部微循环恢复。老年患者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耳毒性药物。
耳鸣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锌元素的海产品、坚果,以及含镁的深绿色蔬菜。噪声环境工作者应每半年进行听力检查,突发严重耳鸣或伴随眩晕、头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