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运动医学科
小孩肌肉针注射部位主要有臀大肌、股外侧肌、三角肌等。肌肉注射需根据患儿年龄、体型及药物特性选择合适部位,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臀大肌是婴幼儿常用注射部位,位于臀部外上象限。注射时需定位髂嵴与臀裂顶点连线外上1/3处,避开坐骨神经。该部位肌肉丰厚,适合注射量较大的药物如维生素D3注射液、青霉素钠注射液等。操作时需将患儿俯卧或侧卧,充分暴露注射区域。
股外侧肌位于大腿中段外侧,适用于2岁以下幼儿或臀肌发育不良者。定位膝关节上10厘米至大腿中段范围,该区域血管神经分布较少。常用药物包括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生物制剂。注射时需固定患儿下肢,避免因哭闹导致针头移位。
三角肌注射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的上臂外侧,定位肩峰下2-3横指处。该部位适合小剂量药物如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等。操作时需捏起肌肉形成皱褶,进针角度呈90度。需注意避开桡神经及肱动脉,注射后轻压止血。
臀中肌作为臀大肌的替代部位,适用于学龄期儿童。定位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外上1/3处,该部位脂肪层较薄,肌肉吸收效果好。常用于黄体酮注射液等油剂药物。注射前需评估患儿皮下脂肪厚度,消瘦患儿应慎用。
腹直肌注射仅限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严重烧伤患儿其他部位不可用时。选择脐周5厘米以外区域,避开腹壁下动脉。该部位疼痛感明显,需配合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物使用。临床较少采用,多用于急诊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注射液。
进行儿童肌肉注射时,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固定患儿体位,注射后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24小时内可冷敷减轻疼痛,48小时后热敷促进药物吸收。避免剧烈运动或揉搓注射部位,如出现持续疼痛、活动障碍需及时就医。日常注意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疫苗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监测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