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腊梅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包括免疫系统崩溃、机会性感染风险增加、恶性肿瘤概率升高、多器官功能损害及社会心理负担加重。艾滋病病毒通过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未经治疗的患者可能因严重感染或肿瘤死亡。
艾滋病病毒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细胞数量进行性下降。当CD4细胞计数低于200个/微升时,患者进入艾滋病期,表现为持续发热、体重下降和反复腹泻。免疫系统功能丧失使常见病原体如肺孢子菌、结核分枝杆菌等更易引发重症感染。临床常用拉米夫定片、齐多夫定胶囊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易发生细菌性肺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机会性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表现为舌苔白膜,食管念珠菌病可引起吞咽疼痛。弓形虫脑炎可能导致头痛和意识障碍,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可致视力丧失。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可降低肺孢子菌肺炎风险。
艾滋病患者罹患卡波西肉瘤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数千倍,典型表现为皮肤紫色斑块。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伯基特淋巴瘤生长速度较快。女性患者宫颈癌发病率显著升高,与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相关。早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艾滋病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发心肌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HIV相关性肾病可出现蛋白尿和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能出现痴呆和周围神经病变。长期炎症状态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是必要的随访项目。
艾滋病带来的病耻感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部分患者因歧视而回避就医。抗病毒药物需要终身服用,治疗依从性差可能产生耐药性。经济负担和预期寿命缩短会影响家庭关系,儿童患者可能面临就学困难。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艾滋病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食可能含有寄生虫的食物,接触宠物后需彻底洗手。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适度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严格遵医嘱用药能有效控制病毒载量,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是评估治疗效果的关键。出现持续发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